如果从第一次写paper开始算,参与学术研究已经3年有余,也开始逐渐接到一些paper review的邀请。刚开始审稿,虽然都是二流会刊,仍甚觉责任重大,又感惶然无措。每拿到一篇文章,不免反复揣度,再三犹豫;又苦于没有可以明确对照的标准,写comments的时候更是谨小慎微,生怕留下半点破绽,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断送学术生涯。也许是领域大佬看我审稿兢兢业业,之前的工作也有了些引用,逐渐开始审A类会议,到近一年来顶级期刊也有审稿邀请。加之听了我的老师罗杰波教授分享了如何评审AI领域的论文,顿觉已经通晓了审稿之要义。审稿愈加驾轻就熟,评审每篇文章所花的时间也越来越短。直到近日,一篇顶刊文章的审稿给我敲响了警钟。这才惊觉,老师所讲的如何审稿,实在是针对已经贯彻了审稿的基本要素,高屋建瓴的进阶技巧。而我则渐渐忘记了审稿最重要的要素,即从学科专家的角度,客观评价一篇文章的问题是否重要,科学价值又有几何。审稿如此,自己做研究也是如此,值得在研究全程中时刻注意,特以此文自省。
事件经过
这篇投稿研究的是物体检测中如何准确判断物体角度的问题,之前已经被另一领域内顶会接收,这次是扩展之后再投期刊。第一次审稿后,我对文章的idea颇为认可,但觉得技术细节上有诸多模糊之处。于是在comments中简单总结了文章的要点之后,指出ambiguities,并给出了major revision的recommendation。在这轮审稿中,另外两位reviewer对文章的要点有相似的理解,但其中一位认为contribution不足,另一位则指出了实验上的不公平之处。
回想此时,我已经可以看到另外两位reviewer的意见,但没有仔细思考他们的立场,从我的角度验证文章的问题。这时候就已经可以发现,更资深的reviewer更多地考虑了文章在领域中的地位。而我对此漠然的态度有失评审的责任感。
几个月后,经过“major revision”的文章重新提交。我检查之后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被解决,便不疑有他地给了accept。然而另外两位reviewer分别以实验不公平没有被解决和contribution依然不足地理由给了major revision和rejection。最后area editor拒收文章。
不料作者反应激烈,连夜向editor回信申诉,言语措辞激烈,对给rejection的R3大加挞伐。其最重要的依据,一者文章曾被领域内顶级会议接收,novalty 可见一斑;二者有reviewer(我)给出了accept的recommendation。我这才发觉事态严重,再度仔细回顾文章、阅读给出rejection的评审意见。
细细想来,物体角度的问题有如何重要一事,其实从未有明证。而作者所提之方法,亦有诸多替代。加之其他reviewer指出实验的问题,我对文章的评价实在显得草率。最后area editor的回信也印证了这一点,出于对文章的potential scientific impact和实验问题的考虑,维持拒稿的决定。
经验教训
- 审稿的态度
我的老师时常教导,做研究要认真严谨。对待自己的研究这样,评审别人的研究更应该这样。一则对其他学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建立的研究成果,被邀请参与评审是一种难得的信任。信任reviewer能客观、准确地评价,为科学发展去芜存菁。这种信任不可辜负。二则如今的文章,特别顶会顶刊文章的收、据也牵扯到许多的利益和前途,不得不慎重,切不可儿戏视之。
2. 对研究的思考
审稿和写作相通,对别人文章的要求也会成为对自己文章的要求。对研究如果没有一流的品味,恐怕也难以成为一流的研究者。要时刻记得做研究的本质,是要解决未知的、有价值的问题。如何评价一项研究的科学地位,寻找有意义的研究问题,是做研究要首要思考的问题。
当常以此事自勉。